315曝光的背后:消防產品造假或被逼?2012年中央電視臺“3.15”晚會上曝光了浙江省江山市5家涉嫌造假的消防企業,輿論一片嘩然,消費者對造假者口誅筆伐。 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事,于3月15日連夜召集四大領導班子及市公安、消防、質監等部門,抽調精干力量,迅速行動,當晚趕到東順消防器廠等被央視曝光的消防器材企業,查封涉嫌不合格消防器材產品及企業停產整頓。執法人員正在清點涉嫌不合格滅火器,并封存了一批產品,進行抽樣檢查,并責成企業該召回的召回,該下架的下架。執法人員表示,抽樣檢查結果需要兩個星期左右時間。
屆時,江山市公安、消防、質監部門將根據抽樣結果,依法對生產不合格產品的企業進行處罰,停產整頓,情節嚴重的將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等。 “人命關天,生命至上,消防產品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們將組織精干力量,從16日開始,對全市消防企業進行地毯式檢查,一旦查到不合格產品,將依法進行嚴肅處理。也希望廣大企業主們,加強管理,嚴守質量關口,杜絕不合格產品出廠,樹立江山市消防器材產品的行業信譽,鞏固來之不易的消防產業鏈。”執法人員表示。據悉,當天夜里,江山市公安、消防、質監等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41人次,執法抽樣19批次,對19批次被抽樣的消防器材產品全部查封送檢。
然而我們也需要理性地分析一下就消防產品造假的現象根源,消防產品屬于特種商品,國家有相關嚴格的生產審批程序。正因為有這樣的特殊性及嚴格的審批程序才導致普通人認為有高利潤,所以一些經濟蕭條的商家,也想盡辦法轉行上馬消防產品,總想和高利潤產品沾邊。其實消防器材產品的高利潤時代早已是東流江水,現在的消防企業正常利潤也就是在8%-15%之間,遠不及一些電子、化工等產品的利潤高。換一句話說也是高耗能行業,對資源、環境等消耗都比較大。 再者是國家沒有給予企業一些合理的引導及辦理證件方面的便利,使得一部分企業匆忙上馬后才發現投資是錯誤的,但是迫于方方面面的壓力也不得不鋌而走險在無證狀態下生產和偷工減料來緩解投資帶來的壓力。 此外,還有一些政策還不是很規范很健全,例如,生產企業的質量賠償制度、懲罰制度、新上馬企業的證照辦理問題等。特別對消防新產品、新技術更是缺乏引導和明確的規范。消防產品是屬于特殊商品,在取證、生產、銷售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然而一些技術、新產品就被列在取證的對象之外。不要說消防企業轉型無法實現更不要談在新技術領域有所作為,本人認為一個產品執行標準的制定是應該滯后于產品技術的,而不是超前于技術,超前于技術顯然也是假的。也就是說標準是服務于產品的,而不是產品服務于標準的。縱觀國外的消防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及上市的速度,我們國內消防企業從制度上面就已經落后于他人了,所以法規和思維的轉變才是根本。
在消防產品領域,認為要采取疏堵結合的方針,當然也不是說放任自流。要在體制和行業規范上面狠下工夫,正確引導企業規范同時也跟進服務,在一些過時或者說不適合現代發展需求的規范上進行必要修改。在產品質量的跟蹤上面下足工夫,建議可否將消防產品的身份證制度拓寬到所有消防產品領域,將銷售商也一并納入產品身份證制度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