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工程方的調查:
古鎮古建防火,都有相同的痛
云南獨克宗古城大火后,2月底,國家文物局開始組織指導10處古城古村落的文物消防規劃編制,確定100處文物保存豐富的古城、古鎮、古村落和古建筑群,分年度實施“文物消防安全百項工程”。其中,四川閬中古城中的張桓侯祠、清代貢院、閬中博物館以及武侯祠博物館文物入選試點,目前已制定出規劃草案,即將上報國家文物局批準后實施。
然而工程實施方前往調查發現,即使這兩地非常注重消防安全,仍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負責工程實施的西安華瑞網電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閬中古城建筑大多采用純木或磚木結構。此外,古城建筑頗為集中,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間。一處發生火災,火勢就會迅速蔓延。再加上店宅結合以及游人繁多,誘火因素較多。雖然前幾年古城增加了消防措施,但電氣火災防控體系沒有建立,仍存在自防自救能力差等問題。
武侯祠的情況也大抵類似。華瑞網電提供的現場勘察報告顯示:武侯祠的配電系統設計布局規范,卻因用電設備繁多,超負荷、短路現象時常發生;老式電閘等沒有防雷等防護措施;傳統依靠斷路器或熔斷器避免由此引發電氣火災的保護手段存在各種缺陷。有的線路,還存在鼠啃引發火災的隱患。
據省文物局文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古城、古鎮以及古村落大多是木質結構,建造年代久遠,火災荷載比一般建筑高,木架結構建筑起火后在極短時間內就會大面積燃燒。再加上古城古鎮缺乏有序管理、科學規劃,消防基礎設施普遍落后或缺少。有些地方,消防車根本無法進入。一旦失火,遠水解不了近渴。此外,一些古城居住人員雜亂、管線亂搭亂建,一直存在各種消防安全隱患。
兩處試點試什么?
加裝“千里眼”,防火于未燃
此次文物電氣火災防控的試點,將重點針對兩地建筑的實際配電、電氣火災防控狀況,設計出一種集電氣火災防控、電能科學使用以及管理一體化的控制室運營系統。據介紹,該系統首先將對配電系統等電氣設備進行全面改造,從根本上杜絕電氣火災隱患。如果百密一疏怎么辦?新安裝的防火漏電電流動作報警器、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諸多設備,將第一時間發出火警。與此同時,控制室將通過安裝在文物單位里的電氣火災監控系統,及時發現火災地點,指派消防人員滅火。
筆者手記
別讓旅游熱“燒”了古城
一把大火,燒出目前古城古鎮消防設施的脆弱和保護意識的薄弱。古城古鎮旅游開發熱潮不減,消防在一哄而上的“古鎮熱”中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據業內人士透露,古城古鎮的消防,涉及文物保護和城建等多個部門共管。由于責任方的不明晰,消防等保護措施就存在監管漏洞。再加上古城消防設施的改造涉及大量資金,因此重開發、輕保護也就成為普遍現象。
古城古鎮的旅游開發,一定要在尊重和保護遺產的基礎上進行。不僅基礎設施和相關法律法規要到位,火災防控也要加強。不能收錢的事搶著做,花錢的事“梭邊邊”。火災一旦毀掉了古城原來的古樸寧靜,旅游也就成了無根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