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特勤中隊自己設計的衣帽架可以快速選擇救火和救援裝備。河北日報記者 馬彥銘攝
榮譽室里陳列的“救命繩”。河北日報記者 馬彥銘攝
閱讀提示
今年4月12日,撫寧縣突發山火,由于風干物燥,火勢迅速蔓延,過火面積很快達幾千畝。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火,森林武警、專業撲火隊、解放軍、武警和消防官兵、當地干部群眾迅速趕往火災現場,攜手并肩戰斗。在馳援火場的各路隊伍中,秦皇島市公安消防支隊北戴河特勤中隊的小伙子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撲滅大火后最后一批離開。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碧水金沙、風光怡人的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這個中隊還承擔著轄區內的消防安保、日常滅火、搶險救援等繁重任務,全體官兵用辛勤和汗水確保了北戴河20年暑期無火災,被稱贊為“渤海之濱文明標兵”。
近日,筆者走進這個集體,實地感受這支消防鐵軍的戰斗力所在。
森林火災驗證機動能力
撫寧“4·12”森林火災突如其來。
接到指揮中心調度命令后,秦皇島市公安消防支隊北戴河特勤中隊中隊長王柏浩帶領3輛消防車和20名官兵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剛開始撲火那幾天,晚上根本沒時間睡覺。”在撲火現場,兩眼滿布血絲的王柏浩曾告訴筆者,由于火情變幻莫測,戰士們一連幾天都是每天戰斗15個小時以上,徒步行進30多公里。
4月17日中午,筆者在秦皇島祖山景區山頂停車場看到,北戴河特勤中隊的小伙子們在消防車駕駛室里酣睡正香。中隊指導員李江義介紹,幾天來他們輾轉方家河、大石窟等地,很多人雖然雙腳磨出了血泡,腿部腫脹,但圓滿完成了上級交辦的任務。
李江義介紹,除了滅火、防火、日常訓練之外,他們還承擔著很多急難險重的搶險救援任務,包括普通百姓的各種求助。
2010年2月,秦皇島驪驊淀粉股份有限公司淀粉四車間發生特大爆炸事故,特勤中隊立即前往增援。“當時車間里面的具體情況不明,隨時有二次爆炸的可能。”王柏浩談起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
險情不等人,王柏浩帶領攻堅組戰士先后10余次深入車間的各個角落,尋找到遇難群眾19人,救出被困群眾3人。“當時天已經黑了,里面照明全靠手電筒,第二天我們才發現許多樓板就懸掛在半空中,我們就是一直在搖搖欲墜的樓板下穿行、搜索。”王柏浩笑著說。
連續作戰考驗戰斗精神
從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到撲滅大火后最后一批離開,在10天9夜的戰斗中,北戴河特勤中隊的戰士們面對的是呼嘯的大風,令人窒息的濃煙和難以忍受的輻射熱。“官兵們都說,我們是特勤的,應該做出更大貢獻。”李江義說。“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很多急難險重的搶險滅火和救援任務,他們都沖在最前面,我們要向他們看齊。”談起北戴河特勤中隊的戰斗力,青龍滿族自治縣公安消防大隊教導員戴保江滿口稱贊。
這樣的贊譽,北戴河特勤中隊已不是第一次聽到。特勤中隊的榮譽室里,一塊塊獎牌和證書代表了這個集體的輝煌成績,也似乎在訴說著無數的故事。
在獎牌和證書中間,一條繩索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條繩索參加過多次消防安保行動,被獲救群眾稱為‘救命繩’。”王柏浩告訴筆者。
筆者看到,繩索前的一個簡介牌上寫道,在一次營救被困群眾的行動中,中隊的高昆、劉道營、唐井強三位班長不顧個人安危跳入20多米寬、3米多深的污水中搶救墜水車輛和人員,這條繩索就是當時使用的。
2004年6月16日,北戴河區海濱東山旅游碼頭有8名游客遭遇風浪被困海上。特勤中隊迅速趕到現場,但海上風大浪急,浪高10多米,被困船只無法靠岸,官兵也無法接近被困船只。“當時,我們用射繩槍把繩索射到船上,系緊后一齊向岸上拉動。”曾參與了營救行動的秦皇島市公安消防支隊政治處主任潘昌正告訴筆者,當時使用的就是榮譽室里的這條“救命繩”,“那次營救,用了3個多小時,在拖拉船體的過程中,我們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
還有一次,北嶺小區一位五旬居民心臟病突發,門從里邊反鎖,家人在門外束手無策,派出所干警、120救護車趕來了也沒辦法。最后還是幾名消防戰士攀欄、掛扣、系繩,從側面4樓蕩進事主家的陽臺,開窗啟鎖,幾分鐘就結束了救援。驚險、精彩、一氣呵成的動作,贏得一片掌聲。“當時有120救護人員在場,否則我們也能實施簡單的心臟復蘇術和傷口包扎處理。”一位參與救援的戰士介紹,在這次行動中,“救命繩”又一次救了群眾的性命。
這幾個與“ 救 命繩”有關的故事,多少伴隨著一絲“驚險”,但特勤中隊更多的是平凡故事。
英才社區居委會主任韓月萍告訴筆者,周末和節假日,中隊官兵經常上街為群眾義務修車、理發、發放消防宣傳資料,參加社會公益活動。“2009年,北戴河區敬老院自來水管凍裂,中隊官兵主動送水達三月之久,敬老院的老人們十分感激,逢人就夸獎戰士們。”
艱巨任務考驗精兵技能
撫寧4·12山火是一次不同以往的艱巨任務:火災現場不是城市而是山區,著火物不是建筑物而是森林,但是崎嶇不平的山路、令人心驚膽戰的懸崖峭壁都沒有難倒北戴河特勤中隊的戰士們。“這靠的是日常的嚴格管理與訓練,靠的是戰訓結合,精益求精。”李江義說。“不要以為來這里的戰士都是精挑細選的,他們都是隨機分配來的。但經過鍛煉,他們都能成為一塊好鋼。”潘昌正告訴筆者,多年來,每天堅持訓練六個半小時是官兵們雷打不動的規定動作。
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汗,平常一身土,是對官兵日常訓練的生動描述。
“再來一把!再來一把!”在中隊訓練場,筆者看到戰士們熱情高漲,為了爭一次訓練的機會,大家把著“拉梯”你搶我奪!起跑、沖刺,翻、拉、插、跳,一個戰士騰空躍起,“飛”向二樓窗臺……
潘昌正介紹說,為了打造精兵鐵軍,特勤中隊不光抓日常戰術技能訓練,還科學制定計劃,分層次、分科目、分重點組織訓練,確保全體官兵既具備良好的體能素質,還具有精湛的業務技能。
最近幾年,特勤中隊先后派出8名優秀官兵到滄州參加全省消防鐵軍培訓,指導員李江義在訓練期間腿部肌肉拉傷,依然堅持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董萬起、劉二磊、楊彥強在訓練期間發揚勇爭第一的精神,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剛巴根那、吳文亭、楊彥強、吳章書四個戰士被評為優秀攻堅組隊員。8名同志把培訓期間的訓練方法和操法帶入到日常訓練中,全隊官兵的訓練成績突飛猛進。
戰士練成精兵,作為“兵頭將尾”的中隊干部更是不落人后。訓練時,李江義總是第一個到場,勞動時,他總是第一個拿起工具。王柏浩給自己訂立的標準就是兩句話——— 業務比賽成績必須好于戰士,不管操場火場必須沖鋒在前。
戰士高彥波目前是特勤中隊的“老大哥”,他已在這里工作了14年。“在這個中隊,歷任干部都以身作則,技術本領過硬,訓練中戰士們是‘誰也不服誰’,都想爭第一。”說起多年來的訓練經歷,高彥波不無感慨地說,正是憑著這樣的帶兵作風,這個中隊保持著轄區20年暑期無火災的佳績。
雖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北戴河特勤中隊一茬一茬的兵最終都成為精兵,這個中隊已連續16年被總隊評為“標兵中隊”,被公安部授予“人民滿意的公安基層單位”和全國公安消防部隊先進集體,榮獲集體一等功兩次,集體二等功和集體三等功各一次。
動態執勤力保“防火于未燃”
據調查,我省“4·12”森林火災,是由于一村民在自家農田“燎地邊”引發的。媒體報道,最近,北京在半個月的時間里連發3場較大火災,其原因是“火災隱患排查執行不力”;上海“11·15”特大火災事故更是證明,防微杜漸不能只是一句空話。
大火一旦燃起,無論撲救多么及時,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在大火過后,才會遺憾地意識到“防火于未燃”的重要性。
對北戴河特勤中隊而言,使這樣的遺憾發生率變為零是一個必須永遠為之奮斗的目標。
“這個中隊保持著暑期安保20年無火災事故的紀錄。”談起北戴河消防安保的特殊性,省公安消防總隊總隊長周天充滿自豪。從2008年開始,該中隊每年暑期都配備6輛消防摩托車和兩輛電瓶車,抽調部分官兵在景區景點街道實施24小時流動執勤。
“北戴河現有各類賓館、招待所和家庭式旅館1700家,餐飲和大型商場160多家,成線連片。此外轄區內還擁有30多平方公里的茂密林木,加之流動人口密集,火險隱患眾多,消防安保任務十分繁重。”秦皇島市公安消防支隊北戴河特勤中隊指導員李江義告訴記者,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消防安保形勢,決定了他們不能有一絲一毫松懈。
“平日,中隊官兵都做到了對分管的車輛器材、裝備性能‘一摸準’,對轄區道路、消防水源、消防重點單位情況‘一口清’。結合執勤特點,我們還制訂了嚴密的搶險救援方案。”李江義介紹,在炎熱的夏天,戰士們騎著摩托車在街頭巷尾巡邏,已成為北戴河夏日的一道獨特風景。
“從這幾年的效果看,動態值勤得到了群眾認可。今后,我們將在動態值勤的基礎上,逐步探索成立動態執勤中隊。”秦皇島市公安消防支隊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通訊員 劉秋生 鄭寶順 喬瑞軍 河北日報記者 馬彥銘)